English

美术图书出版进入“盘整期”

1998-08-05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由于种种原因曾一度被冷落的大画册前一段成为读者的“新宠”。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装帧豪华、印制精美的美术画册、摄影画册在许多书店被置于显著位置且销势良好;几十元甚至上百元的画册在普通人家的书架上也越来越不鲜见。

目前,美术书出版究竟处于一种什么状态?它的前景如何?记者为此专门走访了多家美术出版社。

透视繁华:美术图书前景堪忧

一段时间以来,国内书画市场的繁荣使青少年“学美术热”不断升温,各类美术技法和普及读物因而一再走俏;市场经济对广告文化业的刺激及人们对自己生活空间的空前关注,这些都令实用美术读物,特别是现代设计读物成为消费热点。

种种迹象似乎表明,美术图书市场虽不能说火花四溅,强光耀眼,但绝对称得上波澜起伏,涛声阵阵。

按业内人士的说法,自1995年始,美术图书出版开始“解冻”,并不断向上发展。

那么,是否就此可以认定,美术书出版的春天已经到来呢?

有关专家的回答是否定的,他们建议要保持“冷静而理性的态度”。

他们提醒说,千万不可忽视中国现有美术社的出版早已饱和的事实,这是“总量”问题,况且还有矛盾丛生的“结构”问题。

他们预测说,现有的市场业绩,经过了3年的积淀之后将开始出现下滑态势,若不及时调整,这种态势将更加严峻,甚至有逆转的可能。

据记者了解,有一些美术出版社,特别是省级专业社处境不妙。事实证明专家以上说法并非空穴来风。

专家把脉:美术图书病源何在?

在整个图书市场由热转冷,库存积压严重的情形下,美术图书自然也会呈现冷落、萎缩的状态。

据专家们“诊断”,编辑思维意识、出版体制、图书流通运作方式与市场经济运营规则间日趋明显的矛盾,是严重困扰美术出版社的最主要原因。

首先是选题重复、雷同现象严重,其中中国绘画画册和技法类、应试类、普及性读物首当其冲成为“重灾区”。勃兴于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中国书画艺术复兴”曾极大激发了专业画家及书画爱好者的创造热情,一时相关图书层出不穷,业绩不俗。近两年受到海外书画市场不甚景气的影响,国内书画市场相应萎缩。于是,与此密切相关的美术书销售也由热转冷,特别是90年代初的“大型画册热”降温最快。

其次,美术出版社在出版范围上的局限使其难以适应图书市场的变化,过分强调专业分工使其出版空间只能在狭窄的读者层面上游走。与此同时,一些文艺、教育类出版社却不断打“擦边球”,出版美术类书籍,“蚕食”美术社领地,而后者由于种种原因,应战乏力,节节败退。

在图书流通方面经验的匮乏,也让美术社在与其他社争夺“地盘”时难以抗衡。

由于种种原因,美术社传统观念较其他社更为强大,且又缺少具有策划能力的综合型编辑人才和经营型管理人才,不能适应开放性的现代出版运作。

发行体制的改变无异于“雪上加霜”。各地出版社发行部门的改革,采取批销中心为主体的中盘模式,取消中下基层的订货权,将美术专业图书与其他人文社科类放在同一起跑线上;加上变幻无常的发行“折扣大战”,使得先天不足、家底甚薄的美术社无所适从;遇有“假李逵打倒了真李逵”的盗版情况,美术社受到的损失更是惨重。

对症下药:美术图书复兴有望

人们关心的是,走入低谷的美术社能否走出困境?

在这个问题上,大多数美术社,特别是中央级名牌社头脑很清醒:“危机与机遇并存”。美术社目前虽步履维艰,但同时孕育着极好的契机,关键在于能否审时度势,发现机会,大胆创新。此外,中国美术社有强大的出版实力,即便是在国际上也毫无逊色。另一个潜在的优势是,艺术的语言是无国界的,在出版版权贸易空前活跃的今天,更给美术社带来源源不断的商机。

业内专家一致指出,实施品牌战略、“精品战略”,是美术社“安身立命”的根本。尤其对老牌社而言,真正叫得响富有创意与个性魅力的精品图书是树立其出版社形象的最佳广告。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副总编马荣华说,他们苦心经营的《世界绘画珍藏大全》,虽定价高达7600元,但因其品质超群,所以创下了3个月订货逾千套的佳绩。定价350元的76卷本的《青少年艺术修养简明读本书库》,因通俗易懂、印制精美,不到两周竟售出11000套。定价1200元的《陈老莲画集》在不长的时间内也销售出六七百套。“只要书‘精’,不愁没有销路”,马荣华肯定地说。他强调,一定要“咬住专业不放”,正因为“守土有责”,才会有长远利益。

此外,“大美术观念”的呼声甚高,给记者留下了深刻印象。所谓“大美术观念”,是指将艺术的观念最大化地向生活渗透,通俗地说,就是读物必须要“图文并茂”。江苏美术社总编室主任杜辛是此观点的拥护者,他提出“一业为主,多元文化经营,建构立体的出版框架”的新思路。他解释说,“多元”是立足于“本业”的多元。他认为,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人们审美需求及鉴赏力的提高,对视觉的艺术要求势必越来越高,“图片时代”的到来已是大势所趋。在这方面,美术社是“大有作为”的。

颇为业内人士称道的山东画报出版社似乎深得其中三昧,经过对出版状况的分析,他们明确了自己的“主攻”方向:内容上跨艺术与社科,形式上适应“图片时代”的到来,在文坛风靡一时的《老照片》即是明证。

另外一些例子也证明了一些走在前面的此理念的实践者从中受益匪浅。如浙江美术出版社的《孙子兵法》连环画、21世纪出版社的《画说资本论》、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的《青少年艺术修养简明读本书库》一面世,便成为颇引人注目的“亮点”。江苏美术出版社的旨在配合素质教育的《童规》,在300多名专家精心设计下,从儿童的起居、卫生、礼仪讲起,鲜活生动、新颖别致,发行了上千万套。

“要重视‘原创’”,杜辛最后说,“美术书长久以来‘重改编,轻创造’的积习难免造成选题撞车,炒冷饭凑数,因而,很难在市场上‘起篷头’,真正让人‘眼前一亮’的佳作少之又少。”

业内有识之士认为,当前美术书出版无疑已进入一个“盘整期”。相对于过去的“热闹”,今天的“冷清”,意味着市场理性因素的上升,这未必是坏事。现在出现的“盘整”态势,是对前一阶段“浮躁”“过热”现象的反思与调整。许多有眼光的大社正在默默积蓄力量,伺机在下一轮的竞争中抢滩占地,再创新高。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